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市政新聞 > 歷史市政新聞(6個月以前)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BRT轉型優化公車 中市交通局年終檢視成果與新年度計畫

BRT轉型優化公車 中市交通局年終檢視成果與新年度計畫
BRT轉型優化公車 中市交通局年終檢視成果與新年度計畫
台灣大道優化公車系統去年七月實施至今已近一年半,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進行年終檢討,除班次加倍大幅縮短候車時間外,往海線也可直達免中途轉車,多數公車退出慢車道後,也使得台灣大道整體行車效率提升,還體貼提供充電站讓乘客使用。更重要的是,也因廢除BRT藍線,使得交通部核准市府爭取多年的捷運藍線計畫,市長林佳龍形容這是捷運藍線「起死回生的關鍵!」
對於新一年度的優化公車系統管理計畫,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公車專用道的藍色塗面不但不符交通規範,由於公車長期輾壓,也已破舊不堪。交通局將委請建設局納入路平專案重新舖面,預計春節後開工,明年4月左右完工;部分站台及行控中心設備也已陸續完成驗收,依實際需求再利用;而梧棲機廠也預計明年3月驗收後委託業者經營;原BRT公司採購的雙節公車,也已招標完成,將委託民間業者行駛。
王局長指出,前市府時期推動的BRT藍線重大缺失包括:台灣大道無實施「專用路權」或「優先路權」的條件,無法符合BRT最基本的需求;專用道及專用車站設在慢車道旁,導致公車與其他切換車道之車輛有碰撞危險;行控中心沒有與公車即時通訊指揮調度的功能;班次不足,尖峰時段乘客往往擠不上車;從台中火車站只開到靜宜大學,往海線乘客竟要下車再轉車。種種缺失,使得BRT藍線實質上難以達到國際上BRT應有的標準,並不符合台灣大道的大眾運輸需求。
市長林佳龍上任後,隨即進行改革檢討。但在「穿著衣改衣服」的窘境下,挑戰相當嚴峻。去年1月,市府成立「BRT系統體檢及改善小組」,遴聘土木營建、車輛機電、法制財務、交通管理等領域專家學者共17位委員,針對BRT進行體檢,歷經21次會議、4次現勘,提出體檢及改善總結報告。之後,交通局據以推出台灣大道優化公車系統,並取代BRT藍線計畫。
優化公車系統去年7月8日上路,原本僅有一條公車路線,擴增為300至308共9條公車路線,班次數量從每日426班次倍增為855班次,專用道使用效率提升,候車時間縮短一半以上,更能順利搭上車,也更容易有位子坐。大部分公車退出慢車道的結果,也使得慢車道車速變快,機車騎士更安全,而快車道車速則大致上維持不變,讓台灣大道整體交通更加順暢。
市區行駛台灣大道往海線的優化公車路線,不像改革前要在靜宜大學下車轉車,可從市區一路直達台中國際機場、清水、大甲、梧棲等海線目的地,這對老人家、上班族、晚上到市區補習的學生等族群,都是相當方便。
在中區台灣大道一段原子街口也增加了優化公車的停靠站位,更便利搭乘;專用道候車站都裝設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充電設備,讓乘客感到貼心;9條公車路線也都一律改為車上刷卡,與全市公車一致,避免混淆;專用道候車站月台區也進行擴大使用,每個候車站同時可停靠至少2台以上公車,強化候車站運作效率。
此外,交通局也加強優化公車專用道的交通管理,針對館前路等8個路口實施快車道禁止匯出慢車道管制,並全線檢討調整號誌及設置標誌、反射鏡、標字、車道包絡線,增進民眾行車安全;並參考軌道閉塞控制概念,設計專用道公車間距調控措施,降低公車連車情形發生機率,維持公車服務班距。
至於負責經營BRT系統的「臺中快捷巴士公司」,也因階段性任務達成,經會計師評估財務狀況,繼續經營恐造成營運虧損擴大,已於今年5月17日提報公司董事會決議清算解散。原公司員工則優先商定留用至新成立的台中捷運公司,除自願離職外,其餘資遣員工除法定資遣費外,並優予加發4.5個月慰問金。
面對新一年的挑戰,交通局王局長強調將持續規劃各種有助於提升優化公車系統服務品質的措施;已獲交通部同意的捷運藍線計畫,也會持續積極推動,優化公車系統與捷運藍線之間的管理與推動,並不衝突。(12/29*14)*交通局

聯絡人: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陳先生

聯絡電話:04-22289111分機60400

  • 市府分類: 交通運輸
  • 發布日期: 2016-12-29
  • 點閱次數: 335